皮德斯有所謂的教育規準
分別是
合認知性 合價值性 合自願性
合認知性就不說了,就是所謂符合邏輯與真實.
合價值性就很有趣了.
每個時代的價值都不同,每個人想學的東西也不一樣.
古羅馬有所謂的"七藝"
即文法(Grammar)、修辭(Rhetoric)、辯證(Dialectic)
算術(Arithmetic)、幾何(Geometry)、天文(Astronony)、及音樂(Music)
古羅馬致力培育嘴砲..不,是雄辯家,所以以前三藝最為重要.
古中國有所謂"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射就是指射箭技術,御是指駕車.
以現在的話語來說,就是指如果要成為一個好學生,
首先得學會如何打槍 和考駕照.
教育,是隨著時代和地點在改變.
這改變也很有趣,有些時候不是前進,而是吃回頭草.
就算是教育方法,也是這種情形.
近代有所謂杜威的從"做中學","教育無目的,生長即是目的"
教法傾向從實際的經驗學習,或是問題教學法,教師製造問題情境,
學生從中思考解決的方法.
進步主義是杜威的延伸,但是卻引發量販性教育的概念,人人都只想
學習現成的技術,至於人文學科,則往往被忽略.
於是又出現"精粹主義"的反動,他認為學習是非自願的,學習成就才重要,
閱讀,數學等學科才是要學習的,也就是走回18世紀理性主義的老路.
這一點比較接近李家同的想法.
但是因為將學習侷限在學科,流於記憶與填鴨,先後出現了分析主義(強調邏輯)
結構主義(強調方法),最後,出現批判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批判主義強調社會,也就是以培養一個刻關懷疑者為主,不再信奉所謂的知識教條.
至於後現代主義就更混沌了,像畢卡索的畫一樣,不過有一點值得提的,就是要包容
各種學習文化,尊重"他者"
現在台灣的情況是,早中期以李家同主義(?)為主,以強調競爭為目的,搭配各種多元的學習
方法(如建構式數學),到學習後期則有各式各樣的學習延伸,實用的,理想的都有.
(但還是以能賺比較多錢的行業相關科系最夯)
產生的衝突就是早晚期差距太大,缺乏生涯規劃,早期機器人般制式,後期又瞬間放牛吃草,
大量的學生感到徬徨,無論是成績好的,成績不好的.
出了社會能用的,往往和所學沒啥關係.
講了一長串,重點只有一個.
那就是教育,"毫無真理可言"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以人類來說,就是為了思考,思考的方法有很多種,
但人類普遍把他們畫分為簡單的幾個,然後以此為規則,決定勝敗.
輕小說"狼與辛香料"中賢明的狼神赫羅和機靈的商人羅倫斯相比,
羅倫斯那個時代,以神學為主,誰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就有大部分的資源.
但赫羅那裏,卻又是以誰能參透生存的法則,活越久的,方為贏家.
兩者所在的全然是不同的世界,但很明顯的,智力是一樣的,甚至赫羅尤有過之,
雖然她連xx銅幣和oo銀幣都分不清楚.
最後提到合自願性,
最好的學習方法是什麼?就是動機,動機不對,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所以與其學
羅倫斯那樣如何辨認銀幣,還不如上床好好梳理毛髮,吃蜂蜜桃子,睡覺.
所以現在所謂一長串學科,他真正的功用,只有一條,那就是確認學習者的擅長事務,
和動機興趣,所以也就會出現學校英文考很爛,但在生活中的英文卻無比強大.
只要確認了動機,朝哪個方向都不是問題.
如果一個學生所有學科都很爛,原因可能是:
1.他有學習障礙
2.他很懶惰
3.其他
假使有一群學生都很懶惰的話,就必須注意了.
是不是我們的教育規準出了什麼問題?
提供不了學生想學的。
注意,
還是強調一點.
”教育不是聖經。”
只要符合認知性,價值性,自願性,
就算來學個”大萌宇宙學”
也不是不可以的。
這啥?
- Aug 18 Wed 2010 18:18
教育概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