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媽媽和女友落水,你會先救誰?」這絕對是一個危險的議題.
 
不管怎麼回答都不太對,可以說,這是一個陷人於不義的命題,而不管選擇何者,都會造成各種道德與價值的衝突,成為一種弔詭.
 
站在遺傳學的角度,選擇先救媽媽,似乎是一種比較可能的情況,母親至少擁有2/1的血緣關係,在基因身上擁有較強的肯定性,我們可以這麼說,基於「肯定性」,自己的基因絕對是第一順位,我們可以百分之百確定,自己的基因和自己擁有最高的關聯性,其次是母親遺傳給兒子,我們在世上尋找除了自己以外的高關聯者,亦是母親,這大於父親,就「知」來說,一個懵懂無知的生命,誕於這不穩定的世間,如果體內的基因要確認血緣的話,除了母親之外,不做他想,因為母親生下了孩子.
 
這是一層緊密的關係,從先天就造成,因此,這個命題的本質,就在於,挑戰這層關係,超越它.
 
當然,大部分的人都只是隨意問問,並沒有那麼嚴重--不過,我是說,認真探討的話,它會觸及到深層的人性,這也是為什麼它會如此危險的原因.
 
基本上,如把此命題訴諸極致,它是一個零和的問題,顧此就會失彼,要圓滿的解決幾乎不太可能,救了媽媽,女友會落水沉沒,救了女友,媽媽會因此失去生命,回答問題的人,都會付出一定的代價,至少,在心中會冉起一股罪惡感,這是一個沒什麼同理心的問題.
 
在遺傳學上,女友或者伴侶,這層關係,亦有可能挑戰成功,它的優勢在於年輕,擁有較高的存活率,以及繁殖和撫養下一代,如果就純粹本能而言,選擇救女友,和自己基因的關聯性,多半在於子代,女友和自己的基因是沒什麼關聯的,但將會是子代的一半基因製造者,母親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存在,我們假設發問的是個女性,那麼,只要想想自己的孩子出生往後被問到這個問題,換位思考,就能知道那種「感覺」是什麼.
 
因此,就「基因」本身來說,它有可能會考慮女友,為了下一代基因的延續,而放棄與其高關聯者,母親.
 
這個問題難看,就難看在這邊,但人與動物是不同的,人有所謂的價值,和信念,以及高度發展的同理心,這讓這問題複雜的多,就動物來說,他們基本上並不會遇到這個問題,或者,這不會是個問題,母子的關係很早就斷開,伴侶的羈絆並不深刻,當一個個體開始繁殖的時候,基本上也就是母子關係結束過後很久的時刻,母子關係和交配時期基本上並不重疊,對於一個忘卻血緣關係,與一個繁殖對象,是兩個陌生的個體,牠有很大的機率會自己逃開,避免身上的皮毛被水沾濕.
 
在人類來說,這必須考慮「自私」和「無私」,動物也可能擁有無私的行為,河馬也會下水救援被鱷魚啃咬的蹬羚,伴侶和母親下水先救誰,這應該是個先後問題,對母親來說,取決於該動物對於母親的記憶有多寡,以及和該伴侶建立的親近關係,留在小小的腦袋裡有多少印象. 
 
那麼,人會是怎麼評判價值呢?首先,這問題有雙重的陷阱,第一,問問題的人,常理上會希望自己得救,所以這問題可能是自私的,第二,如問問題的人尋求一個無私的想像,一個自私的問題,尋求無私的想像,這是雙重自私,即是說,我希望「我」能得救,我希望你能來救「我」,在只有一個「我」的情境,尋常人可能捨身付出了-1的代價,這已經有足夠的難度,若再將他置於兩難的選擇,如將母親視為該人的一部分,營救必須捨去,即為-2,而在他的角度,還必須用「最好的方式來救你」,意即捨去母親的責任,必須由救的人來承擔--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但,妙就妙在這問題並不是由自己來問自己,而是由「我」來問你,如被救的人在水中大吼,「快點來救我!」,那麼,捨去的責任,被救的人應該可以分擔一部分,但「我」這麼問了,「我」什麼也沒說,責任卻拋在你身上,而回答的人除了母親我的損害,決定我也受到了損害,我無法自己做決定,但我卻必須假裝自己做決定,而這個決定事關我的母親,儘管,另一個人假裝也是我的母親,看起來,這是兩個重要事物的抉擇,但是,其實是要不要捨去母親的抉擇,在你我兩人之間,自己看到就是如此,我被要求不能救我的母親(隱喻),而我還不能自己做決定(腦補)這是-3.
 
一個-1的問題,卻被搞成是-3,可以想見,這個問題只要多問幾次,再無私的人,那股無私也會被消耗殆盡. 
 
如果他回答救女友,或許可以是一種無私,捨棄與自己關係親近者,救援一個沒有血緣的人,基於愛情,但其他人並不會這麼看,他們會看到一個捨去母親的人,眾人對於母親的想像總是好的,是高於一切的,如一個人捨去母親去救女友,很高的機率會認為他是自私的,只為了自己想爽,無論是為了性慾或者是後代以及對於未來成家立業的想像,都是為了自己所想,而置女友於無物.
 
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為了愛情而選擇女友,因為愛,高於一切,因為愛,眼前這人無比的重要,至死不渝,不做他想,這絕對可以成立,儘管必須捨去母親.
 
不過在一般人的看法,愛情與親情,愛情給人的感覺較不穩定,不能否認真愛的存在,但到達那種程度有一定的難度,若要論一種不求回報的愛,母愛,似乎就像從水裡頭揀拾珍珠,男女之愛,就像潛入海底兩萬哩找尋一顆鑽石那樣,我們可以這麼容易的回答,母愛與真愛,哪個較為無私,母愛較有可能達到無私,達到無私的時間也較長,真愛,比較像兩個人一同不求回報,達成的一種圓滿,在那之前,多半都是要求回報的,要求一種證明的,要求一些TEST,母愛不必,母愛通常是一人不求回報的,而另一個人,無論那個人回應與否,母親都會穩定不斷的,緩緩釋出.
 
母愛,可接受而不必定回報,男女之愛,有付出也要有回報,真愛,是付出回報達到了一種極致,兩人都不求回報的,母愛為一人之無私,真愛為兩人之無私,在時序上,這會造就了一種現實,一個二十歲之青年,相對於他的無私之人,母愛造就了二十年,要被一、二年的愛情所替代,常人研判所謂無私,很難後者高於前者,傾向於懷疑後者真偽居多.
 
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這股真愛延續了三四十年,那麼他就會具備可證性,這時,如果母親和老髮妻落水,你要先救誰,回答後者也許較為合理,應該說,你不回反而不太令人接受,後者原本所敘的種種矛盾,反而都成了增加此時抉擇的助力,一個和你無血緣者,互相扶持了幾十年而成的緊密關係,而你們還必須繼續走下去,冒然捨去就不合情理了.
 
這也是真愛,可能超越母愛的時刻.
 
所以,這或許是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的問題,身為人類,我們不可能不被未來的影子所吸引,也不可能忘卻過往他人付出的情感,儘管她是不求回報的,但我們也不能忘了她,不能忘卻,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對於一個深深記得這件事的人而言,他抉擇的影子才具有長遠的可能性.
 
當然有人覺得徹底埋葬過去才能讓未來走的更加長久,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但這應該是一個不正常的情況,比如他曾經遭遇家暴或被不當對待之類的. 
 
若沒有,那他就是變得非常自私,然後再選擇無私,這一段轉變的過程是否是謊言,或是一個被扭曲的情況,這是令人懷疑的.
 
我們可以懷疑他說了一個謊來滿足對方,達成自己的目的,到達那個時候他誰也不救,這會造成一個錯信,那就是聽的人非常滿意自認為到達了一個愛情狀態,實際上,是一個人採取了自私的表現,而你有可利用價值,然後他們雙方都認為進入了一個真愛.
 
對提問的人而言,這不是大好就是大壞,若不是被置入一個過分崇高的境遇,就是墜入一個被徹底物化的處境而不自知,哪一個比較好?你屬於哪一種?這更難回答了,這也是為什麼對方得到了一個想要的答案,還會覺得並不踏實,總認為還必須追問,才能補足什麼,但事實上怎麼問都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因為並不會讓人感到滿意.
 
當然,大部分的人都選擇敷衍,或者基於禮貌,因為聽的人與發問的人就在眼前,為了不讓對方受傷,所以成就的一種善意的謊言,也許不是謊言,而是沒那麼認真「好吧,我暫時和你這樣想,畢竟我們的確在談一場戀愛」,停留在想像的層次,或一同描述情感,也許對方只是需要一同描述情感而已.
 
這不意味著當這情況真實發生的時候,他選擇女友或者母親,都必須背負不孝或忘恩負義,或並不愛她之類的道德譴責,真實發生的時候,maybe是另一種情況,他當下想都來不及想,就跳下水去,也許他潛意識的選擇一個比另一個重要,但這都是「沒什麼好說的」,就像一場暴風雪突然來時,你選擇讓左手被凍僵或者右手壞死,我們大概都會回答「那不是我能做選擇的」.
 
在正港奇片的漫畫「游泳」中,用一連串光怪陸離的情節來偏離這問題的主軸,最後以「你願意讓他救更多人嗎?」間接質疑這問題的發生,這其實有某種道理,這個問題基本是一種縮限,是在責問人性,若較真起來,更可能侵害本質,比起這個不如問如何救更多人吧!而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願意或能夠救更多人時,那必定是更加無私的一種狀態,那他必定被兩種無私的人所環抱著,無私的母親或者女友,至少,他享有更多思考的自由.
 
如果我們要真正的逃離這個問題所賦予的困境,好吧,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
 
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一個純粹的先後問題,在兩個人都能得救的前提之下,那麼負擔就會減輕許多,先救媽媽然後救女友,在兩者都有存活機率的情況之下,因為年輕的女友應有較多的掙扎體力.而如先救一人而另一人得完全失去存活的機率,那麼就救女友吧,救女友組建另一個家庭,也許會失去另一個家,但,家庭是無私最小單位,選擇何者都有無私的成分,我也可以選擇救媽媽,在前述的情況轉換成先救女友,儘管我將媽媽置於後,但我仍然會去救她,簡單來說,並不從我犯下了什麼道德錯誤,而是我完成了什麼道德標準,從這個角度想,選擇何者,都是對的,因為,至少我們救了人.
 
或者,我會救妳,這不只是我愛妳而已,而是我已被無私的愛所孕育成人,她教會了我怎麼愛人,她告訴我什麼是不求回報的,她會知道我在做什麼,而寬恕,我將這份親情之愛,昇華成愛人的能力,去愛.
 
所以,回答我會救我媽媽,然後實際上會去救女友,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難免有失信之嫌,但先填補了價值(至少在女友面前用嘴巴選了娘),降低了女友的期待,使得對方與自己的關係,並不會因為一句提升到難以接受的程度(例如成為某種誓約或契約),然後使得將來的兩難與未知趨近於無私,然後營救,完成了信念. 
 
這或許會被解讀成不解風情之類.
 
不要問為了愛情我必須做些什麼,而要問愛會賦予我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此一來,想必每個人都能得救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6m3kimo 的頭像
    g6m3kimo

    名為變態的花園

    g6m3ki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